|
新发现!心血管到底还有多少潜在危险因素?--智康体检新发现!心血管到底还有多少潜在危险因素? 如果把身体比作一辆汽车,心脏就是发动机,源源不断地为全身提供着动力。
但日常生活中,一些不经意的行为,甚至环境的某些变化,都可能影响这台“发动机”的正常工作。
数据显示,我国平均每10秒就有一人被心脏病夺去生命,每22秒就有一人因此丧失工作能力,同时,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近年来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。
一、睡眠时间过长过短 每天总睡眠时间小于6小时和大于8小时者,心血管事件风险均有所增高;每天6~8小时的睡眠时间,心血管事件的死亡风险最低。
1、睡眠不足 睡眠不足的时间持续5天,人的心脏功能就会减弱,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。尤其对于那些血压会在夜间升高的老人,睡眠不足的危险更大。
2、过度睡眠 与每晚7小时睡眠相比,每晚9小时睡眠者的冠状动脉和下肢动脉管壁上有更多的钙化斑块。
二、气温过低过高 低温和高温都会影响心脏,相比较,低温的影响更大。
1、低温 低温对身体的影响主要是引起血管收缩,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,引起血压增高、心率加快,加大心脏负担。
2、高温 高温让人体新陈代谢加快,血液中携带的氧气量会有所减少,心脏负荷加重,产生心脑血管供血不足。
三、慢性疼痛 疼痛是身体的一种报警机制。医学上将分娩、手术、外伤甚至牙痛等短时期内可以缓解的痛感称为“急性疼痛”,与之相对的是慢性疼痛。
一般认为,疼痛持续超过4周,就属于慢性疼痛。慢性疼痛不仅影响人们生活,也悄悄地伤害着心脏。
四、空气污染 空气污染首先“攻击”的是人的呼吸系统,心血管是它的第二目标。空气污染对肺部的影响十分复杂,可能是吸入的污染空气导致肺部炎症,肺部炎症又导致了心脏病的发生。数据显示,孕妇在孕早期(第2~8周)暴露在PM10和PM2.5环境中,会增加胎儿患先天性心脏病的风险。 相关阅读
文章分类:
健康知识
|